当前位置: 首页 > 市场动态  > 正文

北臧村镇 | 放下人情“面子”,拿起文明“里子”

时间:2023-08-29 14:00:16     来源:北青社区报大兴版

做了大半辈子的丧事“大了”,这几年,北臧村镇新立村的孔志安渐渐感到,为村民家主持丧事不再是忙得不可开交的状态。他清楚地记得在镇里的红白理事会成立之前,村里为丧葬仪式互相攀比的村民还不少。雇佣吹鼓手、哭灵人,大摆宴席的比比皆是。

破旧立新是个艰难的过程

“红白理事会给村民服务的过程,也是破旧立新的过程。”作为村理事会成员的孔志安介绍,最早在新中国成立前,村里的村民父母去世不能动用家中现金,而是要通过卖地、卖牲畜或借钱等方式为亲属“发丧”,以显示自己的孝心。“其实就是一种‘面子工程’,发展到现在,仅是在几年前,村里仍有为逝去亲人大摆宴席、吹拉弹唱、雇人哭灵等陋习。”


(资料图)

“农村红白事置办的酒席,餐桌上能吃下的不足三分之一,剩下的粮食都浪费了。”谈及此前村民在丧事上大摆酒席一事,镇红白理事会会长李玉深深感惋惜,“家庭条件好的,就愿意多花钱,我们会不断地给村民做工作。尤其是遇到去世人亲戚比较多的情况,大家想法多,意见不统一,做起工作来也十分有阻力。”李玉深回忆,红白理事会成立不久,镇里有户村民家中老人去世,老人子女多,子女们对父亲的丧事意见不统一,有的赞同简办,有的则希望大办。李玉深带领理事会成员挨个上门做工作,对于希望给老人大办丧事的村民多次劝说,讲明道理,最终村民同意简办。

孔志安为村民做工作,倡导移风易俗。

让老百姓省钱、省事、省心

2019年10月北臧村镇红白理事会正式成立,并在全镇17个村设立分会,每村有5名分会成员,由村党支部书记、退休干部、乡贤能人等群众信任、有影响力的人员组成,他们也被村民亲切地称为“大了”。

“红白理事会成立的初衷就是让村民在红白事上省钱、省事、省心。”李玉深告诉记者,镇红白理事会成立后,制定了红白事详细的办事原则,提出不得燃放烟花爆竹、不得“绑要”礼金等规定,并要求每桌宴席不超过500元,比村民自办宴席资金成本降低了30%至50%。

各村红白理事分会对村民的红白事提前介入,与事主商议红白事的操办形式、规模等相关事宜,进行备案登记。形成事前申报备案,事中执事监督,事后评价反馈全过程管理监督机制。同时,村民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在自家或酒店举行仪式。若在酒店便可以在红白理事会成员单位乡情驿站进行,乡情驿站占地650平方米,可容纳650人同时就餐,同时遵守红白理事会让利于民的新民规定,餐标费用比同质量、同规格的市场价低30%左右。

北臧村镇有在本地办“流水席”的风俗,红白理事会在镇域选取11家资质齐全、人员健康、服务优质的流水席服务队进入备选名单,供村民选用。

李玉深带队在公墓现场巡查祭扫禁烧工作。

新民思想已在镇域繁荣生长

以往,村民家中办丧事,从守丧人的跪位到下葬时的礼仪,各项讲究不下20种,现在简化为不足10种。“几千年的习惯,让大家彻底摒弃是有一定困难的,现在流程简化了很多,已经是在进步了。”李玉深介绍,为方便村民办丧事,镇红白理事会配备了6口冰棺、6个灵棚、5套音响,以及若干放置棺材的板凳,可供村民免费使用并送货上门。“我们就是要根除村民这种薄养厚葬的陋习,同时反对铺张浪费,引导村民以健康、文明的方式办好红白事。”

“事关安葬、祭祖的传统大事,这些思想在村民心中早已根深蒂固。”镇平安建设办(民政)科长曹雷介绍,北臧村镇在移风易俗事宜中下了不少功夫。2017年北臧村镇开发建设公益墓地220亩,2018年全镇村民祖坟集体迁往公墓,由镇里统一管理,引导村民绿色、文明祭扫,不仅杜绝了村民在各自田间地头焚烧纸钱带来的火灾隐患,也进一步推动了北臧村镇城市化进程。

镇红白理事会成员与工作人员共同做好中元节公益墓地祭扫服务保障。

与白事相比,红事的礼节简化相对容易些。“结婚的都是年轻人,他们对于传统的繁文缛节比较排斥。”李玉深介绍说。例如办红事必须先给姑奶奶送信;定亲时男方给女方家四样礼;结婚当天还要给女方6666、8888、9999等不同金额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红包;婚礼时女方要迈火盆;亲戚来要摆果子茶(四样点心)等等。“在年轻人看来,这些大都已不合时宜,他们更喜欢简约大气的婚礼。”

“我们还成立了永定河诗社,通过诗词把北臧发展讲出来、把移风易俗政策说出去。”北臧村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同时树立正面典型,发挥榜样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打造大厨文化,抓牢基层农村妇女主阵地,这些都处处传递着北臧新民思想。一幅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景象在北臧村镇正徐徐展开。

文/记者 张梦媛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西方化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7   联系邮箱:5 626 629 @qq.com